Search


【記者這條路,我會繼續走下去】

文/房慧真
照片提供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記者這條路,我會繼續走下去】

文/房慧真
照片提供/何榮幸

一切塵埃落定後,我總是很喜歡把一張一張推倒的骨牌扶正,逆推回最初的時刻,蝌蚪還沒長出腳,乳貓尚未開眼,破殼的小黃雞還只是一枚胚胎。

胚胎時刻,三個月前的一個下午,新聞界的前輩何榮幸說想跟我聊聊。

聊聊,就隨便聊聊,好呀。那個時刻的我,是在新聞戰場上深陷泥坑壕溝的傷兵,一人當三人用,原有的新聞品質不能偏廢,還要發即時新聞,以及跨界去做動新聞。那種疲累真的難以形容,像隻天竺鼠,上了滾輪就下不來,沒有盡頭,成了封閉的圓就只能是「無限」,只能在那迴圈裡認分地、賣命地跑動。

全身零件將近報廢,不能再這麼狂催油門,但在新聞圈,我身不由己。

我什麼也不期待,在咖啡店,我對面來什麼人都好,聽聽就算。我甚至不想繼續當記者了,再撐一下,再多存一點錢,我就要去寫小說,或者什麼都不幹,讀一整年的閒書,看一整年的電影都好,疲累至此,我值得的。

才四年,我就想棄械投降。

何榮幸一坐下來,點好飲料,他一開口,就沒有停下來過,滔滔不絕地跟我講他的理念,他未來想做什麼有別以往的新聞。一個小時過去了,一個半,兩個小時,我一直盯著他面前的那杯果汁,起了水霧,又逐漸退冰,杯面結了水滴,像在流汗。何榮幸滴汗不流,也不曾停下來喝口水,他一直將那杯果汁晾著,口乾舌燥,說了又說。

那是一個,二十五年新聞資歷,眼神仍在閃閃發光的前輩。

至今我仍然可以從腦海的硬碟中叫出那天的場景,何榮幸的襯衫袖子鬆鬆捲起,他的手上有原子筆劃過的油墨痕跡,那不是一雙白皙修長,管理階層富富泰泰的手。那雙手讓我相信,他隨時會捉著一隻筆,一本簿子,即使上身是正式的襯衫,下身永遠是容易活動的牛仔褲,起心動念就去衝鋒陷陣的那種「老派」記者。

何榮幸手上原子筆的油墨痕跡,成為羅蘭巴特的攝影文集《明室》裡說的刺點(Punctum),瞬間攫住我的目光。筆在記者手上成了堅實難以摧折的劍,我願意相信這個人,我願意把記者的路走下去。隔天,我提了辭呈。

當然,人不能忘本,我很感謝前東家《壹週刊》的淬鍊,我在那裡學到了新聞專業與認真以待,也擁有其他媒體所無的豐厚資源。唯一可惜的是,我的優秀前同事楊汝椿過世得太早,我來不及跟他學習,我只能從攝影記者口中得知,他善待每一個人,總搶著付帳,沒有資深大牌記者的驕氣。多年來他關心勞工運動,也關注記者本身的勞動條件。

1994年9月1號記者節,楊汝椿和何榮幸一起參加「901為新聞自主而走」,遊行後共同催生記協。何榮幸是記協第一屆會長,楊汝椿是副會長。18年後,也就是3年前的9月1號,他們再度為「反媒體壟斷」於街頭聚首。

有時候我感覺,自己是不是濫情得可以,我和汝椿的交接其實不多,只因為同是《壹週刊》工會的理監事,又常同在辦公室熬夜趕稿。直到現在,偶爾想起他,我仍然會想哭。

汝椿,2015年的9月1號,這一次,我會和你的好夥伴,好兄弟榮幸,還有許多優秀的新聞工作者,並肩同行。請你放心,這條路,我會繼續幫你走下去。

※圖說:2012年9月1日,何榮幸(前排右二)與楊汝椿(後排左三)共同參加「反媒體壟斷」遊行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歡迎加入《報導者》】

除了記者,《報導者》也想找編採主管、社群經營人才、營運行銷與舉辦活動人才,請跟我們一起戰鬥!詳情請見:http://on.fb.me/1O7UXoN

9/15海選報名截止,入選者擇期進行面談。
★email信箱:twreporter25363030@gmail.com
(主旨請註明「應徵海選記者」,請附學經歷、簡介及代表性作品)
★郵寄地址: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31巷6號6樓

#報導者


Tags:

About author
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台灣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歷史性改變,不論是新舊世代的價值變遷,或者新舊媒體的典範轉移,對新聞工作者都是全新的挑戰。 然而,無論挑戰多麼嚴苛與艱難,我們依然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與信念,並且知道台灣社會需要一個能以真實而深度的報導,去挖掘重要議題、監督公共政策、推動進步價值,拓寬我們的國際與文化視野的媒體。 因此,我們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新聞網站:報導者。 「報導者」這個名稱說明了我們將回歸新聞工作的初心與本質,致力於具有手作質感的深度報導;而做為網路新媒體,我們也將勇於探索網路新工具與呈現方式,重視網路的公共性與開放性,並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。 更具體而言,「報導者」會關注三大領域:在地議題的深度調查、國際與中港專題、文化與思想報導/評論。 「自己的新聞自己救」,我們深信,除了犬儒、失望與憤怒, 要改變台灣的新聞環境和公共領域,我們必須勇敢地往前走出一條不同的路,開始一場台灣的新聞小革命。
《報導者》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。秉持深度、開放、非營利精神,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。
View all posts